10月13日下午,德国科学研究基金会(DFG)项目“电影研究中的视觉内容自动化分析”研究员奥克萨娜·布尔嘉科娃(Oksana Bulgakowa)教授应邀来到188比分直播:,以“爱森斯坦:情节、图像及蒙太奇理论”(Eisenstein: Plot, Image and Montage Theory)为题作学术讲座。讲座由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齐青教授主持并致欢迎辞,徐亚萍副教授担任学术翻译。
奥克萨娜·布尔嘉科娃教授曾任德国美因茨大学电影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国际电影评论家联合会(FIPRESCI)成员,在1991-1997年间多次担任德国Wihelmshaven实验电影节、瑞士洛迦罗电影节以及柏林电影节的选片人、评审、评审团主席。在四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布尔嘉科娃教授发表了近三百篇学术论文和会议论文,出版著作二十余本,多项课题获得德国科学研究基金会(DFG)、美国斯坦福大学人文研究所的资助,主要研究方向为俄罗斯电影、欧美先锋派艺术电影、电影中的城市与建筑、电影中的身体、声音实验艺术等。
奥克萨娜·布尔嘉科娃教授提出讲座的核心是情节、标志性图像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首先,布尔嘉科娃教授指出,爱森斯坦发展“知性蒙太奇”(Intellectual Montage)的观念,提出将独立的图像自由组合,并置构成连续影像,从而创建影像意义,调动观众的文化记忆。
接着,布尔嘉科娃教授介绍了爱森斯坦的“情节”理论。情节本身被体现为感官思想,其中各种不同的细节、线索发展成为逻辑上的结论,便构成情节中的“行动”。这一情节理论被爱森斯坦称为“方法”。爱森斯坦通过“方法”区分感官思想和逻辑思想。布尔嘉科娃教授以《战舰波将金号》为例,说明这两种思想作为图像的表现:在医生受到水手们威胁的情节,图像并未直接表现医生的身体语言,而是通过对医生眼镜进行特写的表达方式,传达镜头蕴含的暴力意义。
随后,布尔嘉科娃教授提出,《伊凡雷帝》之所以能成为体现这两种思想冲突的佳作,是因为爱森斯坦在电影中构建了“游移”的图像,即将三个不同时空的故事进行联系,从而使感官细节能够获取来自逻辑层面的判断。同样地,塔可夫斯基的电影《飞向太空》也通过游移的图像破坏原本的空间逻辑,表现了诗意的自由。进一步说,塔可夫斯基游移图像的观念源自于日本电影,这种关联使得图像成为标志性图像,而图像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亦会产生不同的讯息。
讲座后,布尔嘉科娃教授与到场师生以问答的方式展开热烈交流,对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俄罗斯当代电影的未来”“爱森斯坦的导演研究与计量电影研究方法之间的关联”“量化研究在电影研究中的优势与劣势”“巴瑞·索特和尤里·齐维安两位计量电影学方向的学者的贡献与不足”等问题,从“俄罗斯民族志学派的艺术电影”“爱森斯坦导演研究带来的启发性、开放性”“巴瑞·索特作为奠基人的贡献”“测量内容应考虑阐释角度”等方面,进行细致回应。
(供稿:影视传媒艺术学院 作者:邱诗洁 摄影:戴芷灵、任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