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为何新能源车整车成本远低于美国车企?解码中国独立完备产业体系优势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4-21浏览次数:10

来源:上观新闻 2025年4月21日

标题:为何新能源车整车成本远低于美国车企?解码中国独立完备产业体系优势

作者:文汇报 于颖



面对美关税政策冲击,中国经济韧性从何而来?

本报连线国际经贸学者——

发挥独立完整产业体系的竞争优势

余典范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北京研究院执行院长

刘江会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

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有效抵御风险

文汇报:近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发文阐述了美国滥施关税将对世界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从产业体系的角度,如何理解我国经济韧性?

余典范: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国家。基于产业体系独立完整的优势,有利于实现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生产供应畅通,大规模生产有效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形成规模经济的成本优势,这是我国多数产业在全球具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比如,上海临港工厂周边100公里内聚集了宁德时代的电池、汇川技术的电机、中芯国际的芯片、福耀的汽车玻璃等全链条供应商,新能源汽车整车成本远远低于美国车企。

而且,产业的独立完整能形成需求多样性效应,有效分散外部风险,并创造188比分直播新消费,激励企业创新创业,形成高质量内需市场。完备的产业链在提升内循环韧性的同时,还能增强与外循环的对接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在全球价值网络中的话语权。

总之,依托生产过程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需求的多样性、链接全球资源网络的能力,我国产业体系能形成规模韧性、创新韧性和网络韧性,从而塑造经济韧性,凸显抗压能力。

刘江会:面对“关税战”,不少外资企业聚焦产业链重构“化危为机”,计划加大在华本土化布局,“顺势”提升本土化供应链比重。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由“全链条+多层次+大市场”的三维产业支撑体系所构筑的我国经济韧性。

其一,自主可控的全覆盖产业链供应链网络体系,能通过内部协同替代进口。

其二,梯度升级的产业结构形成多层级缓冲带,传统产业提供基础支撑,新兴产业创造增长动能,高端制造领域的技术突破降低关键领域的对外依赖。

其三,产业配套半径短、集群化和协同效应显著。例如,长三角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珠三角的消费电子产业、成渝的电子信息产业等,能够实现90%以上的零部件本地化供应。

多维驱动,引导技术和产业共生发展

文汇报: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如何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余典范:日前,京东宣布将推出2000亿元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上海多家连锁商超和电商平台正助力外贸企业转型。当传统外贸的集装箱货轮在关税壁垒前被迫“停航”时,科技创新的力量正帮助外贸企业开拓新路。

从更深层次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需要在要素结构性重组、技术全方位赋能、制度创新性突破上实现联动。首先,通过建设高质量数据集、畅通数据的交易和流动、创新数据应用场景等,增强数据这种新型要素能级。其次,加强以数智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赋能,做好新旧动能之间的有序转换。再次,通过制度创新破除融合壁垒,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刘江会:技术层面,以大数据、工业元宇宙、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对装备制造、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实施全链条改造,同步孵化智慧农业、数字文旅等新业态。产业层面,推动“智造+服务”双轮驱动,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设备联网与产能共享,重构“线下体验+线上云店+即时零售”商业逻辑。制度层面,完善数据要素确权交易规则,建立“未来产业先导区”试点包容监管,培育“科学家+工程师+创客”跨界团队。

由此形成三重驱动格局:以技术渗透催生新业态、创造新需求;传统产业升级,释放存量动能;新兴产业壮大,培育增量势能。这种“防御中进攻”的创新体系,既以技术自主对冲外部风险,又以产业升级重构竞争优势,更借内需潜力的挖掘培育增长极,持续催生经济内生动力。

化挑战为机遇,提升全球产业链掌控力

文汇报:回顾200年的工业历史,从英国的世界工厂到美国的产业链霸主,每一次产业转移都与核心国家对产业链完整度的掌控密切相关。中国如何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余典范: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来割裂全球产业链,却在客观上加速了资本向中国集聚。2024年,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万家,同比增长9.9%。中国作为全球产供链“稳定器”发挥关键作用,这是跨国公司持续深耕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

未来,要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完善长期资本投入机制和人才体系,培育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培育;统筹科技安全与开放合作,增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国际竞争主动权。同时,进一步推进市场开放、全球产业链合作、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协同提升产品、标准、规则在全球的影响力……历史总是会眷顾那些尊重经济规律,坚持开放合作,维护全球产业链韧性的努力。

刘江会:在无声的产业链“战争”中,中国不是被动的应对者,而是主动的重构者。以技术创新为核、制度变革为翼、全球化视野为舵,在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中,中国正在成为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稳定锚。

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短期聚焦突破“卡脖子”技术,通过“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半导体、工业软件、精密仪器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中期构建“政策+市场”双轮驱动机制,通过产业基金培育龙头企业主导的“链主+配套”集群,并运用“链长制”实现跨区域产业链协同,将对外依存度降至安全阈值。长期则通过深化全球价值链参与掌握全球智能制造标准与价值分配话语权,推动中国从全球制造“参与者”向“定义者”跃迁。


链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896572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