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对外汉语学院举办了两场高端学术讲座,前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与现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日本大阪大学古川裕教授联袂开讲。活动由对外汉语学院副院长李文浩主持,吸引了近百名师生参与,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陆俭明教授以《国际中文教育中部分词汇、语法问题的解析》为题,分析了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的新形势,阐释了国际中文教育的性质和使命。随后,他结合语言学相关理论,重点解析了一线教师遇到的若干教学难题。例如,为什么可以说“元旦左右”,而不能说“春节左右”。“我女朋友”和“我的女朋友”有什么区别?“搞”“敲”“嵩”都有个“高”,为什么读音有很大差别?最后,陆俭明教授指出,国际中文教师需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字学功底、语言学理论素养、教育心理学基础及文化传播能力。他还建议教师树立“研究型教学”理念,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主动记录、分析教学中的真实案例,推动本体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双向赋能。
古川裕教授在《从中文教学的难点看教学语法》的报告中,聚焦于动补短语这一习得难点。通过汉语、日语、英语表达策略的对比,揭示了动补短语的偏误成因。此外,古川裕教授还通过“武松打死了一只老虎”“他从教室走出来”等语例,分析了动补短语的语义特点及汉语二语学习者的认知难点。他还特别指出,教学语法的目标是让学习者通过感性来理解语法规律,由此培养目的语的语感。为了提高学习者的感性认识,可以适当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在交流互动环节,现场师生就语音规范、方言保护、动补短语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探讨。讲座最后,李文浩教授作了总结发言,并向专家们表示感谢。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专家们对教学与习得难点的深入剖析,既为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又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启发,实现了教学与研究的协同共进。
(供稿、摄影:对外汉语学院)